返回

大明科技体系

首页

第16节 炼焦技术 早上

  【大家请参加一下投票调查:猪脚如果发行贵金属货币,到底是传统的圆形方孔形式好还是近代银元的形式好?谢谢】

  回去以后,已经很晚了。

  朱厚照同学吃完晚饭,就支走了所有的人。然后他又小心翼翼的捧出了那个小匣。

  某人开始挑灯夜战抄写,哦不,回忆资料了(这话怎么听着这么别扭啊)。他记录的是煤炭高温干馏的技术。

  (虽然说中国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煤炭焦化技术了,而且明朝也有了相当实用的技术,但是这种技术并没有典籍记载。直到崇祯年间方以智的《物理小识》里头才有了介绍。所以,煤炼焦技术应该并没有全面推广,而是在部分地方使用。也可能是因为手艺不外传的原因所以开始并没有流行开来。从这方面看,对于猪脚来说打破这种技术保密的社会现实是很有必要的。)

  我国古代使用的是土法炼焦,和现在的高温干馏技术有些区别。

  土法炼焦是在普通的砖窑炉内生产的。在炉窑内不隔绝空气的条件下,借助窑炉边墙的点火孔人工点火,将堆放在窑内的炼焦煤点燃,靠炼焦煤自身燃烧热量逐层将煤加热(直接火加热部分);煤燃烧产生的废气与未燃尽的大量煤裂解产物形成的热气流,经窑室侧壁的导火道继续燃烧,并将部分热传入窑内(间接加热部分)。高温燃气流(八百摄氏度〉则夹带着未燃尽的煤裂解物——化学产品排入大气。这个过程延续八到十一天,焦炭成熟,从人工点火孔注水熄焦,冷炉,扒焦。

  后世的研究表明,土法炼焦结焦周期长,成焦率低,煤耗高,焦炭灰分高(燃烧一部分煤造成的)。炼焦化学产品或被烧掉或随高温废气流排入大气,不仅不能综合利用炼焦煤,还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。

  现代的煤炭焦化又称为煤炭高温干馏,是以煤为原料,在隔绝空气条件下,加热加热到九百五十摄氏度左右。

  为保证焦炭质量,选择炼焦用煤的要求是挥发分,粘结性和结焦性。绝大部分炼焦用煤必须经过选洗,以保证尽可能低的灰分、硫分和磷含量。选择炼焦用煤的时,还必须注意煤在炼焦过程中的膨胀压力。用低挥发分煤炼焦,由于其胶质体粘度大,容易产生高膨胀压力,会对焦炉砌体造成损害,需要通过配煤炼焦来解决。

  不过对于中国来说,适合炼焦的煤分布相当广泛。所以我们的朱厚照同学倒是不用太多的考虑这个问题。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一大串的术语让朱厚照同学出了一身冷汗。这些对于他这个高材生来说不算什么,可是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听这个就像听天书一样。

  著朱厚照同学邪恶的想到:要不要就这样给他们拿过去,告诉他们这个是天书?自己做次神棍?!到底要不要,这是个问题。纠结啊……

  经过一大会儿的深思熟虑之后,我们的朱厚照同学否定了这个想法。

  于是可怜的苦力又开始了奋斗。毕竟要维护自己的威信,答应了人家明天给就要明天给……,自讨苦吃啊……

  小半夜的奋斗之后整理好了。朱厚照同学将本本藏好。他向外面喊道:“好了,你们可以进来了。对了,给朕弄份宵夜来,朕饿了。”

  吃完宵夜洗洗睡,忙碌而并不简单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。

  …………

  朱厚照同学早上起来之后躺在床上。

  他想起了后世论坛上的一个帖子。

  那个帖子用一种很新颖的理论解释了中国很多朝代更替的原因:

  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,全球霸主老美的战略目标也只是“同时打赢两场战争”,并且现在也没有实现。由此可见两线作战的不易。

  明朝末年,明朝基本上是四线作战,分别是辽东对后金(也就是清),中原的流寇,西南少数民族叛乱,东南的明荷战争。从历史上我们就知道,一般一个国家在两线作战的时候就离灭亡不远了(如2战时的N粹德国),而明朝四线作战,灭亡肯定是不可避免的,但是也让我们肃然起敬,毕竟明朝是唯一一个曾经经历过四线作战的国家。

  而宋朝也是,宋朝经常要多线作战,即对付金、西夏、吐蕃。就这样还拖了几百年。有人说不收复中原是因为人们担心朝廷重建中原的资金,其实那都是胡扯。几线作战,当时怎么会有能力全面突击。

  朱厚照同学轻轻的摇摇头。算了,不想了,越想越有一种孤愤的感觉。既然自己来了,就让他万世永昌吧,中华。

  起床,洗漱,习武,逃早朝。

  现在某人逃早朝已经习惯了,找书苑 www.zhaoshuyuan.com就像当年大学的时候逃课一样。不过他还是让人把奏折都送来,自己批复。

  早起空气好,趁着这个时间他来到了研究院。

  研究院的人都已经上班了。古人啊,起的都是比鸡早的。

  直接找去找杨铁匠。

  忽然某人感觉杨铁匠的院子有些不一样了,一看,原来是个未完成的炉子。

  于是揪过一个人来问道:“这个炉子是什么时候修的?!”

  一看那个人是小木匠学徒李白同学。李白同学答道:“啊,陛下!呃……,回陛下,这是昨天吴院长领人做的。杨铁匠说陛下可能用到炉子,吴院长就去做了,但是又不能确定陛下您用什么样子的炉子,所以只做了一半,然后看您的需要现改造。”

  哦,原来是这样。朱厚照同学挥挥手放走了李白同学,然后找到了杨铁匠。

  他用慷慨激昂的语气,高度的赞扬了吴院长和杨铁匠的行动,并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,同时对两人报以深切的期望,希望他们再接再厉,为有大明特色的封建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。

  (哎——,为什么我看到的资料都没有办法复制啊。所有的资料都要我自己一个个的敲进来……

  另:向金元宝大大的《穿越实用技术手册》致以最高的敬意!!!

  再另:隆重的求推荐!!!!!!!!!听说推荐挺有用的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