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楚霸王在异世

首页

第9章 碧瑶套项羽

九转瞳轮回诀修炼自是耗时良久,进度也是龟行蜗步,项羽又是初次接触修道,基本算是菜鸟,故其中艰难可想而知。

  所幸项羽出身华夏,这个伟大的民族历来不知屈服,进取心超强的美德被项羽完美继承。华夏自古便是逆水行舟,与天斗,与地斗,与人斗,从不懂随波逐流,骨子里是斗志昂扬的坚强,绝无江河日下的懦弱。

  项羽作为一代天骄,曾与天下英雄逐鹿多年,更是强中强手,自上次走火入魔发生,屈泣灵趁机袭击,失败暴露,项羽便改变心态,依照脑海功法,及虞舜讲义,借鉴碧惊天传授道义,循序渐进,不再贪图冒进。

  项羽的九瞳转功法自从被碧惊天的本命元气生生催到二重天后,霹雳之眼,迷幻之眼的威力,让项羽震惊之余又是狂喜不已。但是项羽知道,不是自己苦修所得,终是浮夸,就如淬炼道器,不是自己心血所注,终为他人之物。

  人要懂得等价交换。

  所以即使项羽被虞舜临终所托压迫不堪,也强按心境,强迫得自己避重就轻的践行文武之道一张一驰,即使这种日子太煎熬也无可奈何。

  俗话说修真无岁月,当真洞中方数日,世上已千年。项羽只感觉运行功法瞬息之刻,外界三日光景已过。不由摇头苦笑。

  "舜前辈,真不知当初你是如何度过哪漫长岁月?"项羽想到了虞舜,由此及彼知虞舜为达到九瞳转轮回诀五重天所付出的艰辛,再想到虞舜已永远逝去,心中凄凉,悲苦万分,随即又想到虞姬,心里更是雪上加霜。

  一直以来,自从知道虞姬只是虞舜精气所化后,项羽都不敢去回想虞姬,不怪项羽不敢面对,想到虞姬就如看到虞舜。项羽不敢想象自己跟一个男人在一起的样子……

  倒是碧瑶的身影又时常浮现在项羽脑海,项羽对这个智力超人心机重的女子颇为喜爱,再有救命之恩,不过此女智商太高,项羽还真有畏惧之心,害怕自己在其面前露出马脚,毕竟自己的来历让人无法理解,虽然感激她的救命之恩,但终究是不敢去沉香阁索寻。

  所以即便项羽加入流云宗,也无朋友兄弟言谈,更无红颜相伴,一时间感觉孤独不已,情难自禁下婧虎目蕴泪。

  似是心有灵犀,项羽想到碧瑶,碧瑶也想起项羽,碧瑶是个绝顶聪明的女子,从碧惊天让其独自到天山脚下打探消息便知:无论是智谋、修为、还是处事之道识人之心无一不是人中哓楚。

  但让碧瑶最无奈的人便是项羽,初次见项羽,碧瑶认为其不懂修道,只是对其凡人身穿道器吃惊不已。再见到项羽时,出奇意料项羽修道走火入魔,虽然说是出了岔字,但毕竟是懂得修道不是,碧碧惊诧万分。项羽走火入魔被救醒后,又遇屈泣灵来袭,在碧惊天元气不济,自己有心无力时,项羽奇迹般扭转乾坤,一举粉碎屈泣灵的暗中倒戈,将屈泣灵直接从流云惊退。而且人家修为节节高升,倾刻间超过自己,相比起项羽的救命之恩,碧瑶感觉自己当初救项羽实在是微不足道。

  碧瑶再想到自己父亲,贵为一宗之主,本是出口成金,却仍对人家礼敬三分,本来下令的收徒之意,硬生生在见识到人家项羽目变重瞳,霹雳之眼,迷幻之眼后改称指导,还是暂时指导。

  碧瑶感觉自己父亲很悲摧。

  碧瑶对项羽的身份好奇的要死。

  虽然碧瑶聪明伶俐,但是她仍然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孩子,所以来寻找项羽,借机打探项羽的秘密。

  项羽对碧瑶自是又喜又惧。

  但女人的疑心更胜于好奇心。

  碧瑶起初认为项羽为神人后裔,因为项羽凡人一个却可身处天山脚下,仙人不渡凡人渡不成?故将项羽引回流云宗。但是后来看到项羽走火入魔,被救又功力迅猛攀升。又怀疑项羽为魔教中人,因为只有魔教中人才有速成功法,震旦大陆宗教门派不计其数,但只有魔教邪功才以杀人为道,提升修为,所以只有魔教恶人修道有速成。

  但是由于对父亲的极度信任,碧瑶才打消项羽为魔教中人念头。

  碧瑶毕竟涉世未深,怎斗得项羽这人间之帝,找书苑 www.zhaoshuyuan.com项羽三言两语下,碧瑶便头脑发涨,额眉峰聚,对项羽又气又怒。

  “你到底来自那?”

  "我来自一个叫华夏的国家。"“我怎么没听过阿?”

  因为他在遥远的异时空“你为什么来阿?”

  “我为拯救你们而来”

  “我们那用的着你救阿”

  “现在不用,过两年你们就需要我了”

  “我还真不信”

  “你还别不信”

  “你骗人?”

  “天地良心,我项羽一诺千近”

  碧瑶蹙眉,一拧额头道“滚……”

  项羽如蒙大赦,转身就走。

  碧瑶感觉自己再呆在醉亭轩也不能达到目的,因为项羽油盐不进,发怒而回。

  项羽感觉自己也身有冷汗。应付碧瑶不下于一场战役。

  两人不欢而散。

  碧瑶自回沉香阁。

  项羽转身去流云后山验证瞳术。

  项羽不愧是诡计多端之人,他从修土身上看到了一种漏洞,全震旦都遗漏-武力近身肉搏。

  项羽隐隐意识到,这将是自己纵横震旦的后盾。(快捷键←) [上一章][回目录] [下一章] (快捷键→)

书签收藏 | 投推荐票 | 打开书架| 返回书目 | 返回书页